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综合语文 > 文章 当前位置: 综合语文 > 文章

2021高考语文全国二卷文言文古诗文默写

时间:2023-07-29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2021高考语文全国二卷文言文古诗文默写


【精品推荐】

   提分神器--初中英语语法易错题专训   


   10倍速抗遗忘轻松记牢英语单词  


  最受欢迎的全国各大网校VIP课程   


下载地址:

http://www.gufengnet.com/6123.html



快速记忆高中英语单词视频:

https://share.weiyun.com/mLCmrLDn



资料目录

2019新人教版高中必修+选修语文电子课本

2019新人教版高中必修+选修语文单元测试

2019新人教版高中必修+选修语文期中试卷

2019新人教版高中必修+选修语文期末试卷

2019新人教版高中必修+选修语文同步试题

2019新人教版高中必修+选修语文ppt课件

2019新人教版高中必修+选修语文必背古诗词

2019新人教版高中必修+选修语文古诗词朗读MP3

2019新人教版高中必修+选修语文知识点汇总



内容举例:

三、《荒原》中的艾略特生平档案
1、荒原是基于个人生活的不幸而引起的,对整个社会两性关系的关注而产生的诗作。
2、他对于两性关系题材的选择、他对于两性生活材料的处理,正流露了自己对婚姻的厌恶,对生活的惧怕,展示出了他深深的性恐惧、性压抑和心理情绪。
3、《荒原》名为荒原描写的地点却是伦敦。
4、据各种有关文献显示,艾略特创作的荒原时期,正是其一生中的荒原时期。
5、学术界往往强调《从祭仪到传奇》《金枝》两书对艾略特构思《荒原》的启发,但毋庸置疑,艾略特内心的荒原体验,则是促使其创作的内在情感动力。
四、《荒原》中的“非个人化”手法
1、大量借用“他语”。
在《荒原》的434行诗句中,有一半以上的篇幅都与典故或摘引有关,用典多达百处,引用的文献贯于古今,超越民族。目的:
⑴为诗歌编织一个整体性的表意结构。
⑵制造“共同言说”的“普世化”图景,从此遮蔽诗人个人声音。
⑶将诗歌导向一种对于“本源性”荒原的揭示。
2、运用多种语言,多种语体。
在《荒原》一诗中,艾略特先后运用了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意大利语,希腊语,梵文7种语言,流行口语,书面语,古语,土语4种语体,营造了一种众语喧哗的文本图景。作者如此写作的用意即在于达到“非个人化”的效果。
3、隐去叙事线索,设定特殊的叙事视角。
在《荒原》一诗中,“我”作为全诗的叙述者和各个章节之间的重要媒介,声音是非常微弱的,有时甚至被荒原上的其他人物的声音淹没。
4、扩大诗歌的叙事、描写范围。
《荒原》一诗共5章,其中前三章谈论的基本都是两性问题,如果单看前三章,我们完全可以将其视为一首“情诗”,而该诗的第4章、第5章则改变了这种状况,从而使该诗走出了两性问题的狭小天地,进入了广阔的社会领域。
第三讲   纳博科夫与《洛丽塔》
一、纳博科夫的漂泊生涯与文学创作
1、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是当代俄裔美国作家。
2、在西欧期间,纳博科夫用俄文写作,并以弗·西林为笔名发表作品。这一时期纳博科夫写下的小说有《玛申卡》《贵族女人》《防守》《眼睛》《荣誉》《黑暗中的笑声》《绝望》《天赋》《斩首之邀》《魔法师》等。另外纳博科夫还创作了很多剧本与诗歌,其中剧本《事件》和《华尔兹的发明》曾在巴黎上演。
3、纳博科夫的深层创作意识渗透着作家对人类生存无常的感受,这与作家的曲折经历有关。纳博科夫曾指出他的作品都是“失去童年时代俄国所引起的震动的震波”。
4、在《说吧,记忆》中,纳博科夫抒发了自己对少年时代俄国生活的眷恋和怀念。
5、纳博科夫最初发表作品时用的笔名是“西林”。
6、纳博科夫提到的“另一世界”的含义,显然并不是俄罗斯文化传统中超乎现实世界之上的神秘天国,而是指“存在的另一种状态”,即人类心灵深处涌动着活跃着的情感和幻想,所以西欧时期的纳博科夫,创作很少涉及流亡主题,民族色彩也很淡。
7、纳博科夫西欧时期的创作主题可以概括为:人与自身欲望和痴念之间展开着一场徒劳无果的斗争,现实之“我”与幻想之“我”的纠缠使人类精神走向混乱和崩溃。
8、美国时期的纳博科夫在文学创作中转向探寻自我的主题,他超越俄罗斯流亡者的身份,立足于世界普遍生存境遇的层面,表现人类生存的孤独感和精神无所归依的漂泊感。
二、《洛丽塔》一部揭示围困人类的“栅栏”的作品
《洛丽塔》是纳博科夫的代表,所讲述的是一个惊世骇俗的乱伦故事。
1、首先,作品通过亨伯特的故事,揭示了人类在梦幻“栅栏”中无力自拔的状况。
⑴纳博科夫认为,人类生命总是遭到莫名的侵袭,变得残缺不全。
⑵作品通过亨伯特错乱的人生轨迹,表现出人类怪异反常的边缘性生存体验,亨伯特决心不屈从死亡的力量,他要以梦幻建构自己的世界,使自身生命的神采焕发出来。
2、其次,作品通过夏洛特的毁灭,揭示了人类在欲望“栅栏”中的迷失。
⑴纳博科夫认为,人类有追求幸福的欲望,但这种欲望往往使人们无法抵制诱惑。
⑵洛丽塔的母亲夏洛特在欲望的“栅栏”中,失去明辨是非的判断能力,并为此付出了生命代价。




上一篇:2021高考语文全国二卷作文扫描版

下一篇:2021高考语文全国二卷试题答案解析

推荐阅读
声明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备案ICP编号  |   QQ:2151239526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  |  电话:16605168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