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综合语文 > 文章 当前位置: 综合语文 > 文章

新高考一卷语文2023满分作文怎么写小红书

时间:2023-10-30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新高考一卷语文2023满分作文怎么写小红书


【精品推荐】

   提分神器--初中英语语法易错题专训   


   10倍速抗遗忘轻松记牢英语单词  


  最受欢迎的全国各大网校VIP课程   


下载地址:

http://www.gufengnet.com/6123.html



快速记忆高中英语单词视频:

https://share.weiyun.com/mLCmrLDn



资料目录

2019新人教版高中必修+选修语文电子课本

2019新人教版高中必修+选修语文单元测试

2019新人教版高中必修+选修语文期中试卷

2019新人教版高中必修+选修语文期末试卷

2019新人教版高中必修+选修语文同步试题

2019新人教版高中必修+选修语文ppt课件

2019新人教版高中必修+选修语文必背古诗词

2019新人教版高中必修+选修语文古诗词朗读MP3

2019新人教版高中必修+选修语文知识点汇总



内容举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内涵相同”错误。由材料一“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可知,“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由材料一“如果没有生产一般,也就没有一般的生产。生产总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如农业、畜牧业、制造业等,或者是他们的总体”一处可知,“一般的生产”指的是具体的生产部门,是具象的。因此,两者的内涵不同。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A.“是因为卢梭的观点为其奠定了基础”错。由材料一“卢梭的通过契约来建立天生独立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的社会契约论……而在18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的预感”可知,并不是为其奠定基础,而是成为其预感。B.“主要是由不同时代的生产的一般和共同点推动的”错。由材料二“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知,生产的发展本身就是一步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同时材料一提到“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经过比较而抽出来的共同点,本身就有一些是几个时代共有的,(有些)规定是最新时代和最古时代共有的,没有它们,任何生产都无从设想”,但这并不是为了推动生产的发展,而是为了明确“生产一般”这个概念。C.“生产力的制约”只是原因之一。由材料二“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可知,除了生产力的制约,还有“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这一原因。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A.该选项中的“读书”和“下笔”都是文学方面的实践活动。B.这句话的意思是:临近水边,时间长了,就会懂得水中鱼的习性;靠近山林,时间长了,就会认识林中鸟儿的声音。这是需要人的亲自实践才能得到的,属于实践活动。C.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要了解山上的事情,就要问在山上砍柴的人。“打柴人”是在山上进行生产实践的人,因此会对山上的事情比较了解,属于实践的范畴。D.这两句诗是环境描写,描绘了“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的画面,没有提到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不能支持材料二的观点。

4.答案:材料一首先提出“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出发点”,批判了两种错误的观点;然后从历史角度论证了进行生产的个人的社会属性;最后阐明了“生产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这一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第一句为总起句,提出“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出发点”这一观点。紧接着批判了斯密和李嘉图、卢梭社会契约论的两种错误观点。认为斯密和李嘉图是“毫无想象力的虚构”,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也不是奠定在这种自然主义的基础上的”。第二段先强调了(进行生产的)个人是不独立的,并通过个人在氏族间冲突与融合的过程总结了人的社会属性: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最后下了一个关于个人生产的结论:孤立的一个人难以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第三段“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先点明人们对于生产的认识。再表达作者自己的看法:要将历史发展过程在各个阶段上进行研究,总结出“生产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这一观点。

5.答案:①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毛泽东思想在这一基础上丰富了实践的内涵。②马克思主义阐述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毛泽东思想进一步确立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这一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材料二第二段提到“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马克思肯定了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而毛泽东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认为实践活动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因此,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基础上,丰富了实践的内涵。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毛泽东在这一基础上肯定了“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并通过道理论证证明了这一说法,最后得出结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6.答案:D

解析:A项,“以愤激的语气陈述”错误,应是平实的语气;B项,“说明作者对和反动政府的谈判抱有期望”错误,是感到绝望;C项,“写出了烈士英勇抗争、视死如归的精神”错误,作者写这句话的目的是渲染悲痛的情感。

7.答案:B

解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错误,是运用了反讽的修辞手法。

8.答案:①在内容上,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了高度概括,揭露了所谓革命政府的反动本质,表达了作者对反动当局杀害学生、反动文人诬陷学生的强烈愤怒。②在结构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这道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解答。从对联“死了倒也罢了”“活着又怎么着”“还在那里诬陷”“原是一样东西”等内容来看,挽联蕴含着作者的强烈愤怒之情;从结构来看,挽联是全文的总结和升华,突出了文章批判反动政府和反动文人的主旨。

9.答案:①这篇文章语言冷峻,侧重于客观叙述,且在客观叙述中融入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如第三部分写刘和珍牺牲及入殓的一段文字,作者并没有特别描写段祺瑞执政府的暴行,但读者从“刘和珍女士是在执政府门口往外逃走的时候被卫兵从后面用枪打死的……轻易不肯给人拿去”的客观叙述中不难体会杀人者的凶残与卑鄙。②《记念刘和珍君》语言热烈,表达了作者的怒火及对烈士的崇敬之情。如作者写“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将愤怒的感情倾泻而出,有极强的感染力。

解析:语言风格有热烈和冷峻、活泼和典雅、质朴和华丽等。这篇文章运用了比较客观的叙述,语言冷峻;《记念刘和珍君》则运用了较多的抒情,感情浓烈。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举例分析即可。

10.答案:C

解析:文中的引号:刻意制造出各种怪头怪脸设法“惊世骇俗”。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项,“友邦人士”表示讽刺和否定;B项,“北京话”表示特定称谓;C项,“秋”表示特殊含义;D项,“过人头”表示直接引用。

11.答案:句中把剪花娘子比作野草野花,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剪花娘子和野草野花都是散布并埋没在大地山川之间,默默无闻,不为人知;剪花娘子和野草野花都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和无尽的美。

解析:题干中说“比喻具有相似性”,这就提示了思考的方向,要指出“相似点”。文中的比喻句是“然而,这些天才散布并埋没在大地山川之间,就像契诃夫在《草原》中所写的那些无名的野草野花”,这个比喻句的本体是“这些天才”(即“剪花娘子”),喻体是“野草野花”。二者的相似点是:“它们天天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和无尽的美,却不为人知,一代一代,默默地生长、开放与消亡”,即剪花娘子和野草野花都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和无尽的美,但是它们都散布并埋没在大地山川之间,默默无闻,不为人知。

12.答案:(1)原文运用倒装,更能突出强调“我”想印画册让更多人了解剪花娘子的决心。

2)原文“一定”单独成句,且使用感叹句式,表达感情强烈,强化了作者对民间艺人和剪纸艺术的喜爱、赞叹之情。

解析:从句子顺序来看,该句是正常语序,而原句采用了倒装句,将“一定”放到句子后面,且单独成句,运用叹号,这就突出强调“我”想印画册让更多人了解剪花娘子的决心;使用感叹句式,表达感情强烈,强化了作者对民间艺人和剪纸艺术的喜爱、赞叹之情。因此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13.答案:②,把“或”改为“和”;③,在“观众”前加“带领”;④,“美食纪录片”改为“美食类纪录片”;⑤,去掉“为中心”或者把“围绕”改为“以”;⑦,“建筑”后加“过程中”。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②句不合逻辑,“兼顾”的对象应是并列的两者,“或”表示选择关系,应改为“和”;第③句成分残缺,整个语句的主语是“纪录片”,句中的“观众”应该是宾语,所以要补充谓语动词“带领”;第④句综合语段中的意思,可知不是一种美食,而是指一个类别,要加“类”;第⑤句句式杂糅,“围绕”和“以……为中心”任选其一;第⑦句不合逻辑,“场景”是场面情景,所以要在“建筑”后加“过程中”。

14.答案:纪录片正在呈现全面真实立体的国家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语段是则消息,其主要内容可以从第3段看出,是纪录片“呈现中国形象”,还要抓住第2段的内容,是当前正在进行的,从内容上要概括出“全面、真实、立体”等要素。



上一篇:新高考一卷语文2023作文题目及范文好的故事中心论点

下一篇:2023高考语文卷关于藜麦的题答案解析范文可下载

推荐阅读
声明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备案ICP编号  |   QQ:2151239526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  |  电话:16605168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