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综合语文 > 文章 当前位置: 综合语文 > 文章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1500试题及答案

时间:2023-08-17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1500试题及答案


【精品推荐】

   提分神器--初中英语语法易错题专训   


   10倍速抗遗忘轻松记牢英语单词  


  最受欢迎的全国各大网校VIP课程   


下载地址:

http://www.gufengnet.com/6123.html



快速记忆高中英语单词视频:

https://share.weiyun.com/mLCmrLDn



资料目录

2019新人教版高中必修+选修语文电子课本

2019新人教版高中必修+选修语文单元测试

2019新人教版高中必修+选修语文期中试卷

2019新人教版高中必修+选修语文期末试卷

2019新人教版高中必修+选修语文同步试题

2019新人教版高中必修+选修语文ppt课件

2019新人教版高中必修+选修语文必背古诗词

2019新人教版高中必修+选修语文古诗词朗读MP3

2019新人教版高中必修+选修语文知识点汇总



内容举例:

学生回答:“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
作者在本篇通讯报道中也借用了文学的写作视角,她想用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呈现新闻,今天我们读了课文,发现这个崭新的视角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7——15段,说一说你找到的视角。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预设学生可能回答的角度。
(一) 视角一
是从参观者的视角来写的,他写了参观者参观奥斯维辛的过程。
问题:我们找到这个视角之后,看看作者笔下的参观者参观了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请挑要点说一说?
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找几位学生回答。
明确参观地点: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试验室——照片墙——地下室    
明确看到的事物:头发、鞋子、长条盒子、雏菊花等。
雏菊花: 终生难忘。象征生命的力量。(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读: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同学们分析了文章的第一视角,并明确作者用这个视角的目的是想借用参观者的视角来展示更加客观真实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再现了战争的恐怖,更使参观者的心灵受到极大震动,也传达出了作者对纳粹罪行的痛恨。
小结视角一:
参观者——客观真实地呈现战争的恐怖,更使参观者的心灵受到极大震动。                              
(二)视角二
作者独辟蹊径,选择了参观者这样一个视角来给我们呈现奥斯维辛。聪明的孩子们,不知道你们是不是注意到在这些参观者中有一双特别冷峻的眼睛,他在参观者之中却又与众不同,你们能告诉我他是谁吗?
学生回答:作者(记者)板书:作者)
作者有双重身份,既是参观者又是报道者。他在观察者参观者的一举一动,请问大家作者观察到参观者表情和动作的变化有哪些?请找一找,说一说。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可能涉及到的段落如下:
第7段: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象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第9段: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第10段: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第12段:作者看到刚开始茫然的参观者,但当参观者知道这些地方是用来毒死和烧掉死囚的地方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作者用他的眼睛敏锐地捕捉到了参观者神情和动作的变化,甚至连参观者内心的恐惧都表现出来了。
第14段: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学生分析回答,并可以提出疑问,教师适时点评。
明确:当参观者用心去体味和感悟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的时候,作者不仅随着他们感悟那段历史,他还感悟着参观者的内心。他置身事外,却又沉浸其中,用他睿智的目光直抵参观者的心灵。他想用他独特地视角来展示人类在面对曾经的罪恶的时候,产生的情感不仅仅是血腥、恐怖、悲惨和震撼,更多的应该是反思和赎罪。这也是在奥斯维辛之后,西方的人性自觉走向深沉和厚重的一个原因了。
奥斯维辛,绝对是无法仅凭历史遗迹来完成自己的,它是必须借助于人类的情感来共同达成自己的存在感与存在价值。如果说,视角一参观者所见的奥斯维辛是实,是人们眼中的奥斯维辛;那么,作为第二视角的作者看到参观者的动作与神态的变化则是相对应的虚,是人们心中的奥斯维辛。虚实结合才是完整的奥斯维辛。
如果说一个参观者是单称,他的反应是近景;一些参观者则是特称,他们的反应则是中景;那么,每一个参观者则是全称,他们的反应则是远景。作者如电影导演般将镜头进行推拉摇移,用他的视角给读者呈现了参观者立体而又丰富的直观感受,从而发出对全人类发出沉重的警告:铭记历史,不要再重蹈战争覆辙。                    
小结视角二:
记者——对全人类发出沉重的警告:铭记历史,不要再重蹈战争覆辙。         
(三)视角三
同学们,在老师反复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除了感知到参观者和作者这两个视角之外,我隐隐觉得还有一些隐秘的眼睛在注视着,他们在注视什么呢?他们又在想什么呢?请大家帮我找到这些注视的眼睛。
学生回答: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生找出句子)         
请一位学生来念一下这段话。(生单读)
老师也来念一念这段话,并有所改变:
“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在长廊两边,成排的参观者在注视着墙上数以千计的照片,这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请学生说说两段在视角上有什么变化?
学生分析回答。
教师点评。                            (板书:死去的囚徒)
明确:作者采用死者与生者对视的极不符合常理的视角来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人类正常的逻辑思维,这个对视已不仅仅是死者对生者的注视,它还是苦难对欢乐的注视,战争对和平的注视,历史对当下的注视。
过渡语:这是一个多么惊心动魄的“注视”啊。好像时光的隧道被作者不经意的一笔一下子给洞穿了。在历史穿越的那一刻,有一张带着温和微笑的目光注视着我们的人深深吸引了我,请大家帮我找到这个人。




上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怎么提高书推荐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总结汇编全集pdf

推荐阅读
声明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备案ICP编号  |   QQ:2151239526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  |  电话:16605168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