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总结及解释必修一图片最新 【精品推荐】 提分神器--初中英语语法易错题专训 10倍速抗遗忘轻松记牢英语单词 最受欢迎的全国各大网校VIP课程
下载地址: http://www.gufengnet.com/6213.html 资料目录 2019新版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必修电子课本 2019新版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必修课件 2019新版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必修教案 2019新版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必修讲义 2019新版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必修思维导图 2019新版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必修同步习题 2019新版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必修试卷
内容举例: 康普顿效应和光子的动量 1. 康普顿效应 1918~1922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对X射线的散射时,发现在散射的X射线中,除了与入射波长λ0相同的成分外,还有波长大于λ0的成分,这个现象称为康普顿效应。 2. 康普顿效应与经典物理学理论的矛盾 按照经典物理学的理论,X射线的波长不会在散射中发生变化。 因此,康普顿效应无法用经典物理学解释。 3. 用光子的模型解释康普顿效应 (1)光子不仅具有能量,而且具有动量,光子的动量p与光的波长λ和普朗克常量h有关。 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式为p=h/λ。 (2)在康普顿效应中,当入射的光子与晶体中的电子碰撞时,要把一部分动量转移给电子,因而,光子动量可能会变小。 从式p=h/λ看,动量p减小,意味着波长λ变大,因 此,这些光子散射后波长变大。 五、光的波粒二象性 1. 在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建立之后,人们认识到光是一种电磁波,从而光的波动说被普遍接受。 2. 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重新揭示了光的粒子性。 3. 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 换句话说,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六、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的理解及应用 1. 对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k=hν-W0的三点理解 (1)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中的Ek是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就某个光电子而言,其离开金属时剩余动能大小可以是0~Ek范围内的任何数值。 (2)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实质上是能量守恒方程。 ①能量为ε=hν的光子被电子吸收,电子把这些能量的一部分用来克服金属对它的吸引,另一部分就是电子离开金属表面时的动能。 ②如果克服吸引力做功最少为W0,则电子离开金属表面时动能最大为Ek,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Ek=hν-W0。 (3)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包含了发生光电效应的条件。 若发生光电效应,则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必须大于零,即Ek=hν-W0>0,可知hν>W0,ν>W_0/h=νc,而νc=W_0/h恰好是光电效应的截止频率。 七、光电效应的图像分析 1. 光电效应图像问题有关的几个重要关系式 (1)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k=hν-W0。 (2)最大初动能与遏止电压的关系:Ek=eUc。 (3)逸出功与截止频率的关系:W0=hνc。 2. 光电效应的三类图像的比较 图像名称 图线形状及信息读取 最大初动能Ek与入射光频率ν的关系图线 遏止电压Uc与入射光频率ν的关系图线 光电流I与电压U的关系图线 3. 光电效应中有关图像问题的解题方法 (1)明确图像中纵轴和横轴所表示的物理量。 (2)明确图像所表示的物理意义及所对应的函数关系,同时还要知道截距、交点等特殊点的物理意义。 第3节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一、电子的发现 1. 阴极射线 (1)产生阴极射线的装置 由阴极K发出的带电粒子通过缝隙A、B形成一束细细的射线。 它穿过两片平行的金属板D1、D2之间的空间,到达右端带有标尺的荧光屏上。 (2)产生阴极射线的机理 管中残存气体分子中的正负电荷在强电场的作用下被“拉开”(即气体分子被电离),正电荷(即正离子)在电场加速下撞击阴极,于是阴极释放更多粒子流,形成了阴极射线。 2. 电子的发现 (1)J. J. 汤姆孙根据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情况断定,它的本质是带负电的粒子流,并求出了这种粒子的比荷。 (2)用不同材料的阴极做实验,所得比荷的数值都相同。 (3)结论:阴极射线粒子带负电,其电荷量的大小与氢离子大致相同,而质量比氢离子小得多,后来,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被称为电子。 3. 电子的电荷量及电荷量子化 (1)电子电荷量:电子电荷的精确测定是在1909~1913年间由密立根通过著名的“油滴实验”做出的。 目前公认的电子电荷e的值为e=1. 602 176 634×10-19 C。 (2)电荷是量子化的,即任何带电体的电荷只能是e的整数倍。 (3)电子的质量:me=9. 109 383 56×10-31 kg,质子质量与电子质量的比值为m_p/m_e =1 836。 二、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1. J. J. 汤姆孙的“西瓜模型”或“枣糕模型” 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弥漫性地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镶嵌其中。 2. α粒子散射实验 (1)α粒子是从放射性物质(如铀和镭)中发射出来的快速运动的粒子,质量为氢原子质量的4倍、电子质量的7 300倍。 (2)如图所示,α粒子源R是被铅块包围的,它发射的α粒子经过一条细通道,形成一束射线,打在金箔F上。 显微镜M带有荧光屏S,可以在水平面内转到不同的方向对散射的α粒子进行观察。 被散射的α粒子打在荧光屏上会有微弱的闪光产生。 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就可以记录在某一时间内向某一方向散射的α粒子数。 从α粒子放射源到荧光屏这段路程处于真空中。 (3)当α粒子打到金箔时,由于金原子中的带电粒子对α粒子有库仑力的作用,一些α 粒子的运动方向改变,也就是发生了α粒子的散射。 3. 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 (1)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 (2)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的偏转。 (3)极少数偏转的角度甚至大于90°,也就是说,它们几乎被“撞了回来”。 4. 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解释 (1)大角度的偏转不可能是电子造成的,因为它的质量只有α粒子的1/(7 300)。 J. J. 汤姆孙的模型无法解释大角度散射的实验结果。 (2)核式结构模型 1911年,卢瑟福设想:原子中带正电部分的体积很小,但几乎占有全部质量,电子在 正电体的外面运动。 正电体的尺度是很小的,称为原子核。 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因而称为核式结构模型。 (3)卢瑟福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解释 ①当α粒子穿过原子时,电子对它的影响可以忽略。 如果离核较远,受到原子核的斥力很小,α粒子就像穿过“一片空地”一样,无遮无挡,运动方向改变很小,因为原子核很小,所以绝大多数α粒子几乎不发生偏转。 ②只有当α粒子十分接近原子核穿过时,才受到很大的库仑力作用,偏转角才很大,而这种机会很少。 ③如果α粒子正对着原子核射来,偏转角几乎达到180°,这种机会极少。 如图所示:
|